环境监测和环境监测实验一体化的金课建设
环境监测是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其他专业课程的前修课程,是专业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培养环节。在“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逐步深化,信息化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入融合,智能化教学环境快速推进的背景下,该课程的建设任重而道远。我们积极响应教育部关于打造金牌课程的要求,不断推进环境监测和环境监测实验一体化的“金课”建设。
一、“金课”建设的必要性
首先,教学理念需要更新。目前国内很多高校都采用奚旦立等编撰的《环境监测》作为教材,并以此作为组织教学的基本依据。该教材全面介绍了环境监测的基本理论与监测技术,成为环境监测教学的经典权威资料[1]。但由于该课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多数教师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要求仅仅停留在记忆层面,而对于如何引导学生应用课程内容与实际环境监测工作相关联做得远远不够,这也是当前组织环境监测教学改革的难点[2]。
其次,课程内容需要优化。环境监测内容繁杂,涉及水、气、固、土壤、生物、声、放射性等多种环境要素,同时穿插定量分析法、紫外可见等光谱分析法、气相色谱和离子色谱等各种色谱分析技术,以及遥感技术、质量保证等[3]。基于专业培养目标和我校环境专业依托的学科优势,我们需要优化环境监测课程内容,并做好与前后课程之间的关联,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环境监测课程。
再次,课程习题需要完善。习题是检验学生课前预习、课中教学、课后复习效果的载体。高质量的习题库是一流课程的重要标志。目前,国内针对环境监测的习题库建设远远落后于教材内容的建设。教材中的习题部分对学生的训练远远不足以支撑学生全面深入理解、应用相关监测教学内容,而市面上出版的一些习题库多针对职业岗位培训,深度不够。
二、一体化“金课”建设的思考
以环境类专业培养目标为指导,以学生掌握环境监测基本概念、熟练应用环境规范标准、提高综合解决环境监测问题能力为目标,推进产学合作、深化环境监测课程内容、建立完善配套习题库、建设网络开放课程、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以及推进混合式教学改革。
1.网络课程的建设。基于学校网课教学平台,建设环境监测和环境监测实验课程并完善网络教学平台;通过建立链接等方式将两门课程有效整合在一起,使课程内容相辅相成,方便学生学习。另外,高分辨质谱在含油污水的分析上已经有广泛应用,且我校重质油重点实验室的高分辨质谱分析在国内外也处于领先水平[4]。因此,我们将利用该优势以及校内的便捷条件,在课程中引入高分辨质谱这种现代高级分析手段。
2.试题库的建设。试题库建设是学习、作业和考试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的基本要求,是推进教考分离、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5]。为进一步推进试题库建设工作,提高试题库建设质量,我们将继续补充和完善现有试题库,并对试题库进行分类管理和建设[6]。
3.产学合作模式的探索。高校的培养体系与企业的人才需求之间一般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业务深度上,高校培养“通才”,而企业需要“专才”;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高校着重理论灌输,而企业看重实践能力。为了确保学生既有宽广扎实的基础知识,又能迅速适应企业的实际操作,我们探索“产学合作”模式,连接课堂内容与企业实际,认清二者的区别和联系。邀请企业专家或从事环境监测工作人员前来讲座,分享企业实际工作的具体内容、如何解决问题以及其需求等[7]。
4.混合式教学改革的探索。混合式教学即将在线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的一种“线上”+“线下”的教学。通过两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由浅到深学习,完成课前线下预习、课内线上授课、课后线下复习的学习过程[8]。针对“线上”,我们通过传统授课以及穿插讨论题等手段来实现;针对“线下”,我们将录制部分关键课程,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中供学生学习,这也为日后的“翻转课堂”打下基础[9]。
5.环境监测实验内容的提升。环境监测实验课程涵盖了环境监测的共计11个项目,但目前的实验课程缺少综合性项目。为了全面培养学生设计和组织实验的能力,计划增设含油污水水质表征和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及有机组成分析等综合性实验项目。
[1]胡建华.“双一流”建设对大学学科调整的影响[J].教育学研究,2019(4):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