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管
1.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辅导员教育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1 环境陌生,对老师缺乏信任。这是在少数民族学生入学后最先凸显出来的问题。虽然通过内高班和预科班等形式,保证她们提前熟悉和适应内地的环境,但由于时间、空间、语言等因素,使得她们对于就读学校有着天然的不适应与抵触心理。在这个不良心理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是对于整个环境的不信任,及环境中老师的不信任,导致学校、学院、老师的指令在其身上得不到很好的落实。这种现象的存在并不是学生主观不努力,而是客观地域差异导致的暂时性沟通破裂。
1.2 语言障碍,缺乏学习积极性。她们只是在预科或内高班期间大量集中地接触和学习汉语。而在此之前其汉语基础十分薄弱,导致在大学日常课堂上,这部分同学需要花费比其他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听老师讲课,但老师的语速因人而异,很难让她们做到完全理解,无形中打击了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久而久之,她们在学习上积累的疑惑就无处消解。但是相较于环境问题,语言障碍是可以通过学生主观努力和客观行动来加以改变的,关键在于身为高校辅导员,如何有效的调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3 文化差异,同学间关系不亲密。在校园中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上下课时都是少数民族学生走在一起,其他同学走在一起;在课堂上老师要求自由分组时,也经常是她们自行成组。由此可见,少数民族学生与其他同学虽每天都在同一教室上课,但两个群体间交流和沟通并不多,彼此间关系也不是十分亲密。这样就没有起到文化碰撞与融合的效果。对少数民族同学而言,错失了一次学习的机会;于其他同学来讲,也不利于提升自身的眼界、格局与视野。不可否认的是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如何教会她们把握差异性而促进自身发展,是高校辅导员工作重点之一。
1.4 标签化管理,消解少数民族学生进取心。国家对于少数民族学生的补助政策日渐完善,部分辅导员片面认为应该在一切方面予以她们最大优惠“照顾”,这些辅导员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没有正确的认识与定位,让她们产生“理应为我”的错误心理。基于这种安于现状不求上进的心理,部分少数民族学生会失去努力学习、认真工作的斗志,失去为有价值的事情用尽全力追求的勇气与毅力。以至于在学习上只求最低限度,而将理想标准束之高阁,对其置之不理。
2.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工作,提高辅导员管理能力的举措
2.1 主动沟通,加强师生信任。在新生入学之初,面对由于环境原因造成的对老师不信任问题,辅导员要即时予以关注,并采取积极对策加以应对。在交往中扮演主动沟通的角色,有意识地在各项活动中了解她们的想法,促进其对于理想信念与风俗习惯的掌握。如她们不听从安排按时出早操,辅导员便可以以身作则,让自己和同学们一起出早操。用实际行动去感染这部分学生,其实效远大于一味枯燥的说教。
2.2 促进文化融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正如社会心理学家罗宾·威廉姆斯所说:民族之间的偏见与接触成反比。面对她们由于语言和风俗等原因造成的其交往对象和范围狭窄的问题,辅导员应积极促进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交往,在学院内部定期举办有关各民族不同文化的沙龙活动,增进彼此了解。更重要的是鼓励她们敢说爱说,重新调动起她们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坚持落实“扶贫”与“扶智”相结合的号召。此外,一名优秀的高校辅导员还应该对学生及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中提到: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幸福安康、影响社会和谐发展。实践证明,与少数民族同学深入的谈心工作对于解决其在教育管理上所造成的问题十分有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少数民族学生可以解开心结,而辅导员老师也可以借此机会开展感恩教育,树立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做到在“扶智”的同时也做好“扶志”工作。
2.3 去标签化管理,促进管理公平。一方面要遵守国家关于少数民族学生的各项优惠政策,给予其应有的人文关怀与人文帮助。但在另一方面,并不意味着要在学校生活各个方面都有对少数民族学生施行“过分的”优惠和照顾。考虑到她们语言上的不便利,所以相应降低其考试及格的标准是合理的,但如果总是因为各种原因拒绝参与学生活动就是不合理的现象。作为高校辅导员,要把握好“照顾”与“公平”的尺度。除遵守政策上对于少数民族学生的相关优惠规定外,要做到一视同仁。